世界上有几个空间站
曾经的三个空间站加上现今的国际空间站,人类总共建设过四个空间站。他们分别是“礼炮”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和国际空间站。
“礼炮”号空间站
苏联一共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太空飞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礼炮”1号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完成任务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礼炮”2至“礼炮”7号:苏联的这6个空间站分别于1973年至1982年间发射,最后一个即“礼炮”7号在1991年坠落到地球。
“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第三代载人空间站,被誉为“人造天宫”。
“和平”号空间站的设计工作始于1976年,1986年2月20日发射升空。2001年3月23日北京时间14时零分12秒,“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地坠毁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据统计,15年来,共有31艘“联盟”号载人飞船、62艘“进步”号货运飞船与“和平”号实现对接,另外自1995年到1998年,“和平”号空间站与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8次对接飞行。
天空实验室
美国天空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航天站。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5部分组成。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接纳过3批航天员。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作为国际合作空间探索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1998年正式建站,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重要组件包括:
一、“曙光”号功能舱(Zarya):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等多种功能。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
二、“团结”号节点舱(Unity):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是国际空间站上负责连接6个舱体的主要节点舱。
三、“星辰”号服务舱(Zvezda):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星辰”号服务舱由俄罗斯出资和建造,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7月26日与国际空间站联合体对接,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四、“命运”号实验舱(Destiny):是NASA在1974年2月“空间实验室”(Skylab)退役后的第一个永久性运作的在轨实验室,于2001年2月与国际空间站“团结”号节点舱顺利对接。“命运”号实验舱是美国进行微重力科学与研究的场所,包括材料加工、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实验、流体试验和地球科学等。
五、“寻求”号气闸舱(Quest):是国际空间站主要的气闸舱,由美国于2001年7月14日发射升空。气闸舱的作用是为航天员提供出舱活动前穿戴航天服的场所。
六、“和谐”号节点舱(Harmony):是国际空间站3个节点舱中的第2个,2007年10月23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所起的作用是把美国“命运”号实验舱和后来送入太空的欧洲航天局“哥伦布”号空间实验舱、日本“希望”号空间实验舱连接在一起。
七、“宁静”号节点舱(Tranquility):是国际空间站的第3个节点舱,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为NASA建造,长约7米,直径约4.5米,在轨重量约18160千克。“宁静”号能够为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以及包括氧气生成器、水循环系统、废物清理—卫生维护系统和“科尔贝尔”跑步机等在内的许多生命支持和环境控制系统提供额外的空间。
八、“哥伦布”号实验舱(Columbus):是继美国“命运”号之后的第二个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它由欧洲10个国家的40家公司共同参与制造,是欧空局最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哥伦布”实验舱装备有多种实验设备,能开展细胞生物学、外空生物学、流体和材料科学、人类生理学、天文学和基础物理学等多方面的实验,其使用寿命至少10年。
九、“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座连接到空间站上的载人太空舱。它由舱内保管室、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舱外集装架、机械臂和通信系统6大部分组成。实验舱的第一部分——保管室于2008年3月11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携载先期运往国际空间站。
十、“莱昂纳多”多用途后勤舱:于2001年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2010年3月,“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执行最后一次货运任务。返回地面后,“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进行了改装,具备了更好的碎片防护功能,并能使航天员更容易使用其内部的设备,并更名为“永久性多功能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