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开题报告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开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教育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重文轻劳的思想在作祟,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劣,劳动技能低下。综合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几个教育科研“五年”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教育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实践实践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教育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教育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三、研究的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㈠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
㈡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综合实践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现代人”。
五、研究的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实践课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实践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的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
六、教育资源开发的设想:
1.建立实践基地,强化校本特色: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形成自己的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综合实践课专业教室,即使是好学校设立了综合实践课教室,但设备也不够学生使用,只能满教师的演示使用,更缺乏校外的实践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是综合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开展课外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我们将着手创建“小农场、小苗圃、小果园、小饲养场、小鱼池、小工厂”等学生综合实践实践基地,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观察、实验和尝试等活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课外科技活动,促进潜能开发:
要深化综合实践教育,确保综合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把创造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综合实践教育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教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综合实践教育中去检验、去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生物饲养活动、工艺制作活动、电子制作活动、航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背景。
3.科学选择内容,改进课堂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确立综合实践课的主体地位,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实用技术内容的教学。如组织学习一些当地农特产的栽培、嫁接、加工等知识;
开展一些乡土资料、环保等的调查活动;介绍一些简单的动植物栽养实用技术。还可开设一些现代科技知识讲座,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手头资料,给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信息,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
4.校外公益劳动:
面向社会,每个学期组织几次校外公益劳动,如社区服务、打扫街道等公益劳动,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周围的环境,服务身边的居民,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5.相关学科渗透:
小学科学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包含多种综合实践教育因素。生物学与农业生产、人类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它可以直接促进学生了解农牧业的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天文地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家乡的自然气候、物产资源分布、交通网络以及利用和控制自然力的方法等知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是许多重要生产过程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产原理,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劳动兴趣。
6.其他教育活动:
开展教室内务整理、洗衣服等生活自理比赛;举行篝火晚会、挑战自我等文体活动;长期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举行农技知识讲座和实践活动指导,请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致富能人来介绍本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带领学生带生产第一线,激发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的兴趣,树立服务于社会的理想。
七、研究措施: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要像江泽民同志要求的那样,把综合实践教育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进综合实践教育,以扎实的教学促进综合实践教改,以教改促进综合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综合实践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综合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综合实践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综合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综合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综合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4.健全对综合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综合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综合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教育、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综合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综合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综合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xx.1-20xx.5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综合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xx.6-20xx.8
系统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
㈢总结阶段: 20xx.8-20xx.10
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
九、成果的形式
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
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
3、其他有关材料。
十、课题组织结构
课题研究小 组: 组 长:张春华
成 员: 周文娟 赵德兵 张堂然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开题报告2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学生评价方法的研究》是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强调成绩和效果,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的多元性和多向性”的现状。劳动技术课程纲要的实施,为进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一、课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技术学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更新教育观念外,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重建规则,重建物质文化,重组教育资源等。根据我们现在收集到的有关“教学评价方法”的资料,去粗存精,对照劳动技术课程纲要精神,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终极目的是调控劳技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技术素质。
(二)提出更适合劳技教学评价方法的需要
传统的劳动技术评价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评价目标模糊,缺乏导向性
2.评价内容繁杂,操作性不强
3.评价主体与手段仍有不足
本子课题期待能形成与劳技新纲要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旨在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的旗帜下,整合传统评价方式中的合理因素,重新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
本课题提出的“评价”限定在对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师生行为的评价。力图以“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为原则,把握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价值取向,对师生的教学过程实施评价。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使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更趋于自主和开放,从而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方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建立起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的、全面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标准,使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评价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评价能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途径,为我校更好地进行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评价改革提出比较具体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织相关教师编制问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践撰写了大量的经验总结。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理论,统一思想,设计方案,申请课题立项等。
2.探索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主要工作是改革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编制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进行中期总结,完成中期研究报告,调整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结题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更新教师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同时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素养。围绕本课题的重要内容,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当代国内外“教学评价”研究的主要成果、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通过学习,我校教师加深了对课题研究精神实质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
2.开展实践研究,引领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标准的重任。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为了构建新的劳技课堂教学标准,我们利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组织教师边实践边研究,探讨劳技新课程纲要背景下“怎样的小学劳技课才算是成功的课,是好的课”,我们对此归纳为:总体上,一堂好的劳技课课应该是:实践的、生成的、拓展的;具体来讲,一堂好的劳技课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清晰,知识量适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联系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设定从学情出发,并明显地体现在教学全过程。
3.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学生经历、体验、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4.运用教材恰当;课堂程序分明;教学语言流畅;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5.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体现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等教学策略。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7.教学活动内容充实,灵活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教师不局限于教材,本着便利学习的原则,及时捕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
8.教师所提问题富有挑战性,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感与态度
9.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效果与价值
10.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较好地掌握新学知识技能,学有所获。
11.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浓,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开题报告3
一、研究背景
地方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它就等于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作为相城区水乡“北大门”的渭塘,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渭塘有三宝:“珍珠、草编和琴弓”。其中渭塘草编,是苏州市非物质遗产项目,享誉国内外。作为渭塘未来的我们,有责任进行传承和发扬。
1.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
渭塘草编是“渭塘三宝”之一,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沿袭了传统手法和吴文化元素,同时又体现出苏州水乡秀丽婉约的艺术特色,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但是目前,面临草编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当地的很多人都甚至不太清楚草编的文化,学生们更是知之甚少。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并创新草编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劳技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小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水乡草编工艺的精美,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明白了草编工艺不仅需要仔细和耐心更需要手指的灵活,锻炼了动手能力。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3.完善课程建构的需要
小学劳技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现有的劳技教材、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草编文化”的进入,使得学校课程更加多元化、自主化,对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都起到质的飞跃。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指尖上的芭蕾:实为草编文化。多为就地取材,主要是用席草、灯草、草编,蔺草等材料编出各类形体不同的物品,有惟妙惟肖的中国龙,形态逼真的蜻蜓、蚱蜢,还有散发着水乡泥土气息的袖珍草鞋,最夺人眼球的还有那些“水乡芭比”,它们有的手提花篮,腰裹蓝印花布小围裙,有的头戴饰花小草帽,身穿丝边公主裙,婷婷玉立……渭塘草编成为民间手工艺苑的一朵奇葩。
2、小学劳技教学:指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一门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实践活动课。
3、地方历史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的一些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课题中的地方历史文化特指草编文化。
4、融合: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 沟通进而相互吸收、 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本课题中的融合将草编文化融入小学劳技教学中。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a 关于劳技教学的研究:《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未削弱,而是得到了强化,并会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从世界范围看,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都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全民的技术素质,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b 关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校位于相城区最北面,是吴地文化发源地,其中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同地方历史文化整合,使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素养,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既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求,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国外日本文部省首次从2002年起实施的新的小学、初中课程方案中,为各学校根据实际和所处地域,创造性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活动。
c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劳技教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很多,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有较多的借鉴意义。但是将两者融合起来的课题研究较少,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个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a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草编文化
b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
c 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
d 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a、观念创新: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小学劳技教学的关节。
b、将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打通了民间传统与传统教学的关节。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构成的生活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创新草编文化活动作全面深刻的研究。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活动的载体建设。
2. 有效教学理论: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3.创造性教育理论:“创造性教育”是与“传习性教育”相对应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教育。该理论强调通过施教者本身创造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
4.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参照布鲁纳描述和解释学生学习过程的学说: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时间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的空间处所按学习者兴趣自己选择。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锻炼成长的过程。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
1.以儿童文化的视角,挖掘整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学习的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3.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筛选资源、选择教材、设计方案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形成“传统文化进校园”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办学质量。
研究内容:
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以筛选。
2、《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价值研究》
研究要点: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学的新的交流
3、《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研究要点:校内,劳技教学课堂;校外,参加、体验;学生自己、教师指导、民间艺人。
4、《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的案例》
研究要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案例、学生劳技制作作品、教师指导能力的案例
子课题一:《水乡草编文化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二:《在草编制作中融入珍珠元素的实践研究》
研究重点:《小学劳技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课题组从学习、实践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入手,组织研究人员不断加深理解劳技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应用与创新,不断反思,不断反复,提高实践的成效,真正发扬与传承地方文化。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前期准备阶段
1.确立研究课题。
2.调查学科现状,确定实验班。
3.广泛收集资料,编写研究方案。
4.组织教师学习,解读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课题实施阶段
1.调查研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2.深入实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3.阶段总结,适度调整研究重点。
4.积累资料,及时整理课题材料。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材料,梳理研究成果。
2.反馈调整,撰写研究报告。
3.组织结题,宣传研究成果。
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小学生对草编制作民间艺术认识情况的现状调查研究,获取真实性资料。
2、文献法:从书籍、期刊、学术文献、网络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
3、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到每位成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反思和实践,在自我探究、观摩欣赏、评议交流中边实践、边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采用“边教学、边实践、边反思、边创新”的动态过程研究分析的方法。针对学生草编制作中题材的广泛性,制作的技术性,作品的创意性等方面进行动态分析其劳动素养提升的轨迹。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4、个案研究法:收集来自学生草编活动、日记及制作作品优秀的典型个案,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5、实验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撰写实验课题报告,总结实践的主要经验。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整理,确立研究方案
资料的收集和确立
20xx.3
草编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交流,心得,体会
20xx.6
与草编传人的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开展。
交流,心得,体会
20xx.12
开展相关的集体备课和校内研究课。
公开课展示
20xx.6
草编竞赛、成果展示
竞赛、活动
20xx.12
最终成果(限3项)
草编技艺有效提高。
比赛、调查表
20xx.12
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和教学方式创新,提高
公开课、交流
20xx.6
充实校本文化、论文、案例
资料收集、撰写
20xx.6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包括:研究力量。主持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研究力量: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我校年轻的青年教师,有钻研,有冲劲。且有两位教师多次参加区,市级评课选优,获一等奖。整个团队师资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民间艺人较多,定期来校进行指导。课题主持人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依托课题组全体成员,逐步开展切实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
2、研究基础:在充分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课程资源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虚心向校外的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使我们的研究行为成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确保该课题的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白晓玉 全国基础教育研究
2、《劳动课教学方式变革》马肃霜 小学教学研究
3、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 2003年7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草编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保障条件:
(1)建立学习制度,定期学习教育理论,得到学校教研室的大力支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性较强的文章的学习,并订购一定数量的书刊。
(2)民间艺人扎根学校。每周五都有外聘专家来校指导,定时的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研究。
(3)教师“劲”足。我们学校的劳技教师,都是年轻的老师,有冲劲。她们都能争取在自己的一片小小教学领域中搞出点“特色”来。
(4)资金和制度保障。学校领导一贯支持教科研工作,每年向镇里积极争取活动经费,添置装备、器具和教师的补贴。并且我们学校有着完善的管理和奖励制度。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我们各个学科的教育科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先进集体给予“给力”的表彰。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开题报告4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劳动者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新中国初步建立自主经济体系,直到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无论是过去在边疆、农村、国营工厂,还是如今在遍布各地的企业、工地,普通劳动者总是手足胼胝、挥洒血汗,一点一滴为国家和社会积累起巨大的物质财富。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奉献者、牺牲者,是亿万农民的利益牺牲为国家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原始资本;近些年来中国傲人的巨额外汇储备,更是离不开“世界工厂”里无数打工者夜以继日的劳累付出。面对普通劳动者写下的历史,我们应有感恩之心,更要有感愧之意。
历史同时烛照出现实的进步与不足。社保、医保等制度的日趋完善为今日的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但普通劳动者在工资收入、法律保护方面的权益仍存在许多空白,这其中有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因素,也不能排除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甚至有时候,维护普通劳动者权益的声音还被另一种声浪所动摇,比如劳动合同法推出之时遭遇的“不合时宜”、“会毁了中国经济”的激烈批评;又比如金融危机来袭,政府推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开始受到责难。比这样的议论更令人担忧的是,普通劳动者自我维权渠道不畅、表达无力,社会甚至很少能听到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发出的声音。
历史又启示着可能的未来。建设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的行动目标,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让普通劳动者充分享有权益。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看,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正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关键期。抓住财
力提高、法治进步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劳动者权益保护,正是现实需要我们作出的回答,否则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当下的稳定,更是未来的繁荣。
必须站在历史高度维护劳动者权益!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上态度坚决,措施有力。中华全国总工会最近反对取消最低工资标准的表态就深得民心,这显然是一种对劳动者、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2、研究方法
劳动者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落实,要看用工单位对待劳动者的态度,有没有把劳动者放到与劳动一样重要的位置。
有的用人单位,喜欢把劳动与劳动者隔立开来,对待劳动是一种态度,对待劳动者又是一种态度。只希望劳动者提供“完美无缺”的劳动,而不愿给劳动者支付“完美无缺”的报酬,于是,总想在劳动者的报酬上打主意、在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上打主意,克扣、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只希望劳动者成为劳动的主人,而不愿劳动者成为企业、单位的主人,于是,劳动者只能围着劳动转,围着机器、设备、厂房和产品转,而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开支情况和投资建设情况,知情权被完全剥夺,参与决策权也被完全剥夺;只希望劳动者充分的劳动,而不愿劳动者充分的休息,于是,应当属于劳动者的休息权、休假权,被各种各样的残酷手段、各种各样严重违反劳动法规的内部管理制度所肢解,使劳动法规成为一纸空文,使各种法定节假日、休息时间变成了“纸面上的权利”。等等!
劳动者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落实,还要看政府职能部门对待劳动者的态度,有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维护劳动者的权利。
现实生活中,违反劳动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利、损害劳动者利益的事时有发生,但是,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政府职能部门、工会等就会让人有一种离劳动者太远太远的感觉,没有成为劳动者的“保护神”。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与企业主、用人单位沆瀣一气,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政府职能部门、工会严重失位,也是劳动者的权利得不到充分落实的主要原因。
劳动者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落实,还要看劳动者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有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勇气。
面对用人单位对自己权益的侵犯和损害,多数劳动者都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息事宁人。虽然这与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与劳动者自身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强也密不可分。因为,如果劳动者自身不反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就会助长了用人者的侵权邪气,助长了用人者的嚣张气焰,使其更加目无法律、目无劳动者、目无劳动者的权利。
所以,我们要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赋予劳动者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劳动权、报酬权、休息权、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要想使劳动者的权利得到充分落实,政府职能部门、工会等就必须充分发挥作用,坚定地按照法律规定,为劳动者撑腰、服务;要想使劳动者的权利得到充分落实,广大劳动者也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与用人者建立真正平等、公平的劳动关系。
3、论文提纲
摘要:自1994年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陆续颁布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核心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劳动立法,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法律保障
一、 劳动立法情况: 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后,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法》为核心,多层次法律规范并存的劳动立法格局。劳动立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劳动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建立。
二、 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
(一) 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二) 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利
(三) 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四) 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五) 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六)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七)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八)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三、 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一)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
当前,我国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令人堪忧,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力度还严重不足,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不足
1、现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2、执法力量不足引发执法效果不理想。
3、劳动关系协调的外部机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4、现行的调解制度过于企业化
5、仲裁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6、法院司法不规范表现出过于随意性。
7、劳动监察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8、劳动者组织化程度低并且自我维权能力较弱 。
四、解决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执法力度,建立监督体系规范企业行为
(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三)做好侵权的预防工作,是对劳动者权利保护的最好的立法
(四)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减少劳动争议事件的发生
(五)狠抓各项有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度的贯彻落实
(六)完善劳动争议机制
(七)提高劳动者组织化程度从而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社会保险立法
(九)根本扭转歧视劳动者的错误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风尚
五、参考文献
《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实务》25页——31页
《劳动者权益保护自助手册》13页——16页
《公民劳动权益保护知识手册》128页——132页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开题报告5
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车间、仓库等火灾频繁发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抓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火灾多发的成因
(一)企业消防意识淡薄,忽视消防安全管理
有些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消防管理混乱,无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电线乱拉乱扯,违章操作,乱扔烟头等现象极为普遍。有的老板可以不惜重金对办公楼进行豪华装修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却对消防设施极为吝啬,舍不得资金投入到消防建设上,致使企业内消防器材匮乏,消防硬件上不去,而消防管理的混乱又使得灭火器材人为破坏和丢失现象严重。有的企业虽然也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消防责任人,但只是流于“形式”。员工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闻、不问、不落实,而责任人忙着抓“效益”,更无暇顾及消防制度的贯彻情况。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消防安全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发生火灾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的。
(二)规模小,管理乱
很多个体、民营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阶段,员工人数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之间,往往上面是厂房,下面是库房,甚至经营与住宿一体,生产和生活不分,这些企业大都分散在村镇或城乡结合部。在去年的“三合一”建筑专项治理中,发现绝大多数“三合一”建筑都是个体私营企业,在检查中发现多家企业一、二层既是车间又是仓库,三层为职工集体宿舍,用木板分隔,电线乱拉乱接、明火做饭等,安全系数几乎没有。由于企业规模小,大都没有专门的消防管理人员。许多个私企业在建筑厂房、库房、办公用房时,没有依法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甚至出现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的现象,导致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消防水源缺少等“先天性”火灾隐患。
(三)消防安全制度不够完善
一些人员密集型企业没有按照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具体程序、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奖惩措施等予以明确和规范。有的虽然明确了但过于笼统空洞,可操作性不强。部分重点单位没有建立消防安全培训教育、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值班、消防器材设施建设和维护、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等基本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监督执行机制,制度成了摆设。在一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生活区不分,只要需要,厂房内就会出现电焊、切割机的火星乱飞等违章操作现象,有的企业车间内货物乱堆乱放,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现象时有发生,用电用气随意性大,消防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四)小城镇公共消防设施薄弱,小火容易酿成大灾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服装、箱包等人员密集型生产加工为主的企业,它们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大大增强了火灾的荷载;在镇、街道、村规划过程中,甚至没有将工业园区的消防纳入整体规划之中,村镇建房随意性大,参差不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未批先建的建筑工程在各镇、街道、村随处可见;由于消防规划不到位,致使建筑防火间距严重不足、建筑耐火等级低、无地下消防管网、无消防通道、消防水源缺乏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埋下了许多火灾隐患,严重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安全,也制约了经济的稳健发展。一旦发生火灾,只能是望火兴叹,小火酿成大灾,已是屡见不鲜。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对策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千家万户,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履行法定职责;各镇、街道政府要立足实际,把消防工作全面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消防部门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监督管理,减少先天性火灾隐患潜伏。
(一)加大消防设施的投入,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要加强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农村消防建设中的职责,将农村消防基础建设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消防安全环境。计划、建设、规划、消防等部门要根据《浙江省“十一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农村和小城镇的消防规划建设。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搞好消防规划和设计,将消防通信、消防通道、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和小城镇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特别是镇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的开发和建设中,对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议,政府应主动制订解决消防水源和消防通道的具体方案,按照 “谁开发,谁投资,谁建设”的原则,积 极组织实施。要有计划地对那些耐火等级低,建筑密集,防火间距小,无消防设施的农村建筑、村庄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缺乏、道路不畅通等状况,以提高防火救灾能力。同时,应做好农村现有消防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完善工作,对农村天然消防水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利用农村电网改造机会,整改电气线路,规范用电行为,不断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
(二)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力度,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抓好消防安全管理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全民的参与,我们应调动多方力量,深挖社会消防潜力,有效地预防火灾,不断加大消防监督管理力度,共同抓好消防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消防监督职能,加强对人员密集型企业的消防监督,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加大消防行政执法力度,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二是各镇、街道政府要发动并会同安监、文化、教育、卫生、工商、建设、规划等有关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共同对火灾隐患开展治理,联检联查,联合执法,全力进行督办。
三是充分发挥镇、街道治安巡逻队的作用,抓好消防巡逻工作。各镇、街道可以依托治安巡逻队等力量开展消防巡逻工作,对主要街道、重点企业进行消防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四是各镇、街道要继续抓好《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督促各单位依法履行消防管理职责,牢固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和“消防安全就是经济效益,消防安全就是生产力”的思想,逐步建立起“管理自主、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加强用火、用电、用气管理,确保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备好用,切实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三)加强火灾隐患整改,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一是整改电气线路,规范用电行为。各镇、街道、派出所要督促企业彻底更换陈旧老化电气线路,重新规范敷设电气线路,杜绝乱拉乱接现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二是提高耐火等级,增设防火分隔。对现有车间、仓库合用的一些企业应进行防火分隔,不应简单的使用木板、铁网或石膏板进行分隔,应采用砖墙并砌至顶部不留缝隙的分隔措施;
三是加强火源的管理,严禁违章用火。车间仓库内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或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禁止吸烟,并应当设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如因维修需要,临时使用焊接、切割设备的,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指定专人负责,落实防范措施。厂房应安装防雷设施。采用防雷保护措施时,应合理选择避雷针安装方式,必须准确计算它的保护范围,屋顶和屋檐四角应在保护范围之内;
四是增设消防设施、器材。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灭火器、水带、水枪等必须按照要求配置到位,严禁挪作他用,对于破损、过期、压力不足的应立即更换或重新灌装。对于老厂房无消火栓的密集型企业,应加大投入设置消火栓系统。对之前通过消防审核的人员密集型企业的厂房,特别是服装、箱包、童车等企业,建议增设自动消防设施。
(四)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一是要切实抓好企业经营业主的消防安全培训,制定严格规范的培训制度,每年定期组织业主学习消防法律法规,帮助业主正确处理好生产经营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做到依法经营,安全生产。
二是要对所有特殊工种人员,比如:电工、锅炉工、消防自动设施操作人员等必须坚持先培训、再考试,合格后领取操作证方可上岗。
三是企业要经常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和灭火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自防自救知识。特别是服装、箱包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使员工熟悉了解机器设备性能、生产工艺、原料的性质和火灾的危险性,严防因盲目蛮干、违章操作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各镇、街道政府、部门在做好消防宣传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坚持“员工的消防安全认识不到位不放过、员工的消防安全知识不熟悉不放过、员工的灭火逃生基本技能不掌握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促进企业形成上下同心协力共抓消防安全和抓隐患整改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