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文章作者:李牮宏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1月9日13:45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近年来,我市既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现就几个案例做一分析与探讨:
一、富有成效的做法
1、加强养成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养成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市**中心完小在养成教育方面取得
的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许。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思想疏导。
针对学生言语粗野、生活习惯差、适应能力差等不良现象,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疏导,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
并利用班会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导行”教育;对中年级学生按规范要求进行“自我约束”的行为教育;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自觉规范就是守法”的教育。
特别是学校组织的《规范大家谈》主题班会,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高度赞赏。班会活动中让学生面对面发言,彼此指出优点,善意的指出缺点,看哪些同学做得好,哪些同学做得还不够。
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一个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理。 二是注重引导。
针对学生言语粗鲁的现象,加强学生对文明语言的学习,要求学生人人都能背诵自编自写的具有农村特点的文明礼貌用语。此外,还要求师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学生一用普通话,那些粗鲁的土话和痞话就很难开口了;其次,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平时行为中的细节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人不诚实,男同学爱打架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做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利用反面典型进行思想偏差的矫正。目前,部分家长对市场竞争和就业与下岗等问题产生的思想波动和行为上的不良表现给学生带来了不健康影响,导致在一些学生思想中形成了“文明礼貌”、“尊重他人”是“无用的戒规”的错误观念。
一些学生打人骂架成为家常便饭,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针对这些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讨论,讨论怎样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讨论讲文明礼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后,充分认识到在思想上、行为上没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致使自己犯了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而后,在家长会上加大表扬优秀学生和先进班级、文明宿舍的力度。
通过对反面典型的教育和利用先进典型引路,学生找到了建立文明、团结、互助、进取的同学关系的新路子。 三是创新管理。
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为此,他们每年的三月和九月“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中,广泛宣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从教师到后勤人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全校师生员工人人都能背诵《中小学生守则》。此外,对中低年级学生,班主任在入学适应期跟学生同吃同住,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拉近师生距离,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其次,强化内务管理,对中低年级寝室实行准军式化管理。寝室内务管理要求做到“八条线”,即口杯一条线,牙刷一条线,脸巾一条线,热水瓶一条线,桶子一条线,鞋子一条线,被子一条线,梳子一条线,并且天天检查,周周评比,使之制度化。
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努力,中低年级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渐渐养成了,许多学生已把养成习惯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随之迅速提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低年级的养成教育抓好了,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高年级学生。这种“抓小放大”“以新带老”的反常规做法收到了效果。
高年级学生通过到低年级学习区、生活区去体验,去感受,许多学生感触很深。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反省中也提高了自己。
另外,我们还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形成养成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定期进
行家访,与家长协调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动态,不断巩固已有的养成习惯。
2、重视社区德育教育,发挥全面和谐育人功能 李岚清同志指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结合、通力合作来实现。那种把育人的责任仅仅推给国家和学校,认为与己无关的狭隘观点,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实践证明:人类只有当个体直接参与社会系统运行时,他才能不断超越自身原来的界限,获得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属性,不断丰富个性中的社会因素。社区教育正好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座桥梁。
***学区在充分利用当地德育资源实施德育教育,既有利于办好学校又有利于改造社会,是走向德育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德育化的未来教育模式的雏型。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发挥社区德育基地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人格教育 为了让中小学学生接受祖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让学生了解州门司历史、革命人物、英雄事迹、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豪感;进行社会发展史、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教育,开展少先队、团员读书读报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一是收集和整理①***地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②***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③***特色产业如优质梨开发、制种;④***地区的远景规划;⑤***地区的教育现状、特色及扩建规划等材料,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每班开设一节校本课程。
二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教育》等媒介,利用国旗下讲话和每天班主任夕会下班时间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三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参观曾氏故居和井冈山革命旧居;开展国际性节日、历史性事件等纪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组织学生定期到劳动实习基地实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二)发挥社区服务网点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服务意识教育 文明礼貌和服务意识的形成,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不是一就而就的,需要长时间艰苦地训练和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力所能及的实际,利用课余时间,他们组织学生到在镇的餐饮服务部、旅社、医院、养老中心,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挥帚洒扫,携老助残,学习导行导医。
在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逐步树立服务意识。
(三)发挥社区旅游景点作用,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教育 从培养人的根本宗旨和教育规律出发,社区的旅游景点都可以发挥教育作用。培养人的根本宗旨是使人的潜能和高尚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使培养对象成为“健全的人”。
健全的人首先要学会劳动,热爱生活,学会生存,他们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根据这些育人宗旨,他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商店模拟商贸活动,到**湖旅游景点组织集体野炊,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
二、有待探讨的问题 **同学服农药*未果始末及其引发的思考 **,现年15周岁,是字字学校初三91班学生,其父母是**煤矿黄牛岭工区工人,后因企业破产失业返回字字,自谋出路在字字农贸市场经营副食品。3月16日,**同学与往常一样放学回家,父母因忙于做生意,其母叫**回家先把饭煮好,**同学把米淘好土锅放在火上,见离饭熟还有一些时间,便离家去登程网吧上网,待其父母回家去炒菜时,发现谭剑不在家,而饭己烧糊,其父大为恼火,心想一定是去上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意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 文章出处: 自己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