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它范文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它范文 > 广州六榕寺的导游词

广州六榕寺的导游词

时间: 写小易 0 分享

朋友们:

我们现在去浏览广州的千年佛寺六榕寺。你们已经了解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基本教义及基区别。现在我再讲一点和六榕寺有关的其他佛教常识,在参观别的佛寺时,这些常识也用得上。至于六榕寺内的具体景观,到达以后,再一一介绍。

先说寺庙的由来。中国佛教源于印度,在印度,佛寺的梵文译音叫“僧伽蓝摩”,意为僧众共住的园林。它的别名是“贫陀婆那”,意为“丛林”,就是说,僧人住在一起就像大树丛聚。“丛林”也用来比喻草木生长有序,象征僧众完整的法度和严格的规矩。六榕寺就是广州四大丛林之一。

中国的寺庙始于汉代,寺是官署名,庙则是祭祀神灵的场所,相传东汉明帝派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的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住在洛阳招待宾客的鸿胪寺里。这二位高僧是用白马驮载经像而来,所以明帝为他们专修的供佛之所就取名“白马寺”,此乃中国佛寺之祖,后来就把出家人居住和供佛的处所笼统称为寺庙。梁代佛教兴盛时,寺庙多达2000多所,六榕寺就是那个时候兴建的。

再说寺庙的建筑特色。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对从“西天”取来的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所以印度的佛寺“伽蓝”逐渐改造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寺建筑。

中国的寺庙建筑一般分为依山式和平川式两类,与此相应,寺庙布局分为石窟式和塔庙式两种。石窟式依山开凿佛窟,如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等即是。塔庙式就是庙中有塔,整座寺院以塔为中心建造,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式格局,六榕寺就是基中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寺庙格局到南北朝时,也就是建造六榕寺的那个时候,已经基本定型了。

再说说佛教中的神灵。首先要说的是佛。杰出代表就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是佛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第一把手,与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是佛寺里必然要供奉的一位主尊,塑得特别高大,人们必须仰视才看见他的面容。这一来表明佛祖法力无边,崇高伟大,二来可表明礼佛者的虔诚。六榕寺的佛祖像自然也不例外。

佛祖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为“吉祥”,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据说他降生的时候,天上鼓乐齐鸣,百花飘香,一片光明,他一落地就能行走,足迹所至,莲花绽开,空中跃出两条飞龙,口喷清泉,为他沐浴。这天正好是我国农历的月初八,人们称这一天为“佛诞日”。后来每年的四月初八,佛寺都要举行法会,并以名香浸在水中冲洗佛像,所以也叫“浴佛节”。

这些关于释迦牟尼降生的说法充满了神奇的色彩。那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原来悉达多出生后仅7天,母亲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成人。悉达多聪颖过人,文武双全,净饭王希望他将来继承王位。16岁时,净饭王为他和表妹完婚,还生了个儿子。过着舒适的王室生活,有着美满的小家庭,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他看到烈日下农夫汗流浃背、鞭打耕牛犁田时,感到了生的沉重;当他看到弯腰驼背满头白发的老人举步艰难时,感到了老的可怜;当他看到浑身浮肿、脸色苍白的病人躺在路边呻吟时,感到了病的痛苦;当他听到送葬的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时,感到了死的悲凉.怎样才能让世人从这“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呢?他苦苦地思索着。一个托钵僧对他说:解脱之道要到深山老林中去寻找。于是,他不听净饭王的劝阻,在29岁时,舍弃了王太子的生活,离妻别子,出家走了。他躲进了深山密林,先跟名师学习禅定,后又独修苦行6年,再后又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苦思解脱之法,终于得道成佛。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传播佛教45年,广收门徒,80岁时涅槃。

其次再说菩萨。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也有称为“大士”的,其地位仅次于佛。据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就曾以菩萨自号。大家都知道,第一把手一般是不做具体事的,他主要是把握方向,制定大政方针(有客人插话:全世界都是如此)。那么第一把手佛祖发话,谁来贯彻呢?那就是菩萨。菩萨的主要职责就是协助佛祖,拯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享天福。佛国共有四大菩萨“有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专司佛的智力,有大行大德的普贤菩萨,助佛弘法传教,有专门救度地狱中“罪鬼”的地藏菩萨,还有一位观音菩萨,她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呢?到了六榕寺,我们就知道了。

最后讲讲罗汉。罗汉是梵语译音阿罗汉的略称,是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即罗汉果。获此果者长生不老,免受轮回转世之苦。罗汉的含义是杀贼、无生、真人等。无疑,罗汉是佛徒中的佼佼者,老百姓把他们视作力量和吉祥的象征。不少佛寺都设有五百罗汉堂。在六榕寺可以看到十六罗汉的挂像。

上面讲到的佛、菩萨和罗汉的造像在我国是逐步汉化了的。公元2到3世纪,在新疆开凿了我国第一座石窟寺克孜尔千佛洞,当时佛的形象具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这完全是洋人的形象。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了。佛的面庞也逐渐汉化了,鼻梁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为汉人心目的“福相”;丰颊广颐,双耳垂肩,两手过膝。我举两个例子,你们就会明白佛像的汉化已经到了何种程度:一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模样塑造的,再就是北京碧云寺罗汉堂里第444尊“破邪见尊者”,就是乾隆皇帝为他自己所塑的罗汉像。

(客人在六榕寺前下车了)朋友们,这就是六榕寺的正门,对佛寺来讲,应叫山门。为什么呢?“天下名山僧占多”嘛,以前寺庙大多建在深山老林里,比如闻名天下的少林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叫山门。也有叫三门的,顾名思义,就是有三个门,中间是大门,两旁各有一个小门,这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空门、无向门和无作门。尽管有的寺庙建在闹市区,也只有一个大门,但人们习惯上还是称山门和三门。

你们看,山门的上方有一横匾,上有“六榕”两个大字,遒劲有力,这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苏东坡的题字。下面有一副对联,上联“一塔有碑留博士”,是指唐初大诗人王勃。公元675年,他从南昌来到广州,一天,来寺内浏览,在这里写下了《宝庄严寺舍利塔记》,并刻成碑文。下联“六榕无树记东坡”,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公元1100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来寺内参观,见寺内有六棵榕树,便欣然命笔,写下了“六榕”两个大字。但由于寺庙的重修,苏东坡当年见到的六棵榕树已经没有了,后人就用这样的下联来纪念他。到了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就正式改名“六榕寺”了。该寺原来叫什么名字呢?参观六榕塔的时候就明白了。

(一进山门,就是天王殿)这是六榕寺的第一个殿,天王殿,正面供奉着一尊大肚佛,他慈眉善目,笑口常开,正在我们哩。这就是弥勒佛,但他并不是佛国“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而是中国的布袋和尚契此。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契此的怪和尚突然出现在浙江的奉化,长的又矮又胖,肚了特别大,整天用竹竿挑着个大口袋(里面装有日常用品),笑嘻嘻地化缘,并经常为穷人治病,十分灵验,但不收分文。契此圆寂时坐在一块磐石上,口中念念有词: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万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人们突然领悟到他原来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就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内。我国还有不少国画家画下了他的尊容:袒胸露腹,肥头大耳,光着脚丫子,腆着大肚子,竹竿挑着布袋子,咧着嘴笑,题名“笑话一袋乐呵呵”,好一个乐天派!你们看,在他的两旁还有一副对联,上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自然是赞他胸怀博大。下联“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可笑之人”到底指哪些人呢?目前尚无标准答案,还是留给各位朋友去思考吧。

佛教说,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所以又称“护世四天王”,即世界的保护者。

四大天王入到中国后就完全汉化了,身穿中国武将的服装,连职能也是汉人的。执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司“风”,执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司“调”,执伞的北方多闻天王司“雨”,执龙的西方广目天王司“顺”,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寓示“五谷丰登”,这代表了中华民族祈求国泰民安的良好心愿。

(穿过天王殿,就到了韦驮殿)韦驮原是南天王部下的一个将军,英勇善战,疾走如飞,是佛国第一飞人。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有个“捷疾鬼”突然盗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一发现,就急起直追。“捷疾鬼”不管跑多快,也不可能是韦驮的对手,很快就被抓住了,夺回了佛牙,韦驮立了大功,就专门担当起守护佛祖灵塔的重任。

韦驮的塑像完全是一幅中国武将的打扮,身着盔甲,手捧金刚杵,他的姿势一般有两种,而对这两种姿势的解释也蛮有趣味:如果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笔直挺立,那是表示,行脚僧众就可大摇大摆进入寺内,白吃白喝白住。如果一手握杵拄地,一手叉腰,情况就不妙了,就没有人敢进去了。六榕寺的韦驮像是一手扛杵的,他对我们是什么态度呢?想必各位心里清楚。

在佛寺里,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总是与笑容可掬的大肚称勒靠背而立。据民间传说,弥勒和韦驮原来是各管一座寺庙,弥勒见人就笑,热情好客,去他庙里进香的人特别多。但他不会管理,经常有小偷混在香客中偷庙里的东西。韦驮呢,又过于严肃,终日板着面孔,小偷当然不敢去了,但香客也给吓跑了,庙里冷冷清清。有一次同,佛祖如来巡视天下的庙宇,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命令他们合管一座庙宇,弥勒在前笑迎香客,韦驮在后监视小偷。这样一来,庙里香火鼎盛,也不丢失东西了,这大概就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结果。

3291573606913024

咨询客服 咨询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