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
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实现供需匹配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内在要求。我们既要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总量托底,也要保多样、保质量。面对当前居民口粮消费下降、肉蛋奶消费快速增长的态势,需更好顺应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系统调整粮食供给结构,实现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需适配。
以较强自给能力为前提。具备自给能力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基础和底气。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要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稳定,高效利用我国水土资源,突破良种等方面的粮食生产关键核心技术,以优化政策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
以高水平市场调控能力为保障。余缺调控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有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粮食储备,就要有完善的粮食供应和应急保障体系。要通过不断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丰富粮食市场调控“工具箱”,有效平抑粮价大幅波动,通过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粮食进口主动权,从容防范和应对各种粮食安全风险。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需兼顾多方面关系。
兼顾政府与市场。粮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时,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从效率提升角度还需发挥市场作用。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既要强调政府在粮食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加强基础性、公共性和正外部性的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也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用好市场化手段提高政策和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积极性。
兼顾生产与消费。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必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既要优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确保种粮农民有钱赚,也要避免粮价过快过度上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还需处理好节粮减损问题,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空间分布不一,主产区要持续抓粮稳粮,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也要担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提高粮食自给率,降低粮食大规模、长运距调运风险。
兼顾当前与长远。确保粮食安全要注重永续发展,既要保障当代人吃饭,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正视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没有改变的现实,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的弦绷紧,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和利用效率,转变粗放粮食生产方式,确保粮食自给稳得住、可持续。
兼顾常态与应急。既要采取“打基础、管长远”的常态化举措,为从容应对突发状况奠定坚实基础,也要坚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地缘政治冲突、极端自然灾害等重大外部冲击,做好应对预案,守住粮食应急保障底线,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
兼顾自给与进口。实现自给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前提,关键是要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保住,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对需要进口的短缺粮食品种,要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际资源,努力确保进口稳定性。
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
一是强化资源、良种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建立和完善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长效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着力提高耕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同时,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种业领域的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等形成多方力量分工协作的育种攻关机制,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
二是调动种粮主体生产积极性。完善粮食生产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范围,稳定种粮农民收益。同时,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经营性农业服务,提升规模化生产和服务水平。
三是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合理确定政策性粮食储备规模,构建中央储备、地方储备与社会责任储备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强化城市群和大中城市粮食应急储备和供应能力,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提高粮食跨区域调度衔接的协同性和精准性,增强粮食应急管理能力;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粮商,注重对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布局,提高应对全球粮食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稳粮、扩豆、增油的思路,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同时,适度利用土地、政策资源支持扩种大豆、饲用玉米、油菜籽等紧缺粮油产品,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同时,支持发展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扎实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检验和追溯监测体系,培育壮大优质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粮食质量和品质。
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3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良田配良技,增粮又增效。生产线上,工人忙着给水稻种子包衣;培训班上,农技人员向农民认真讲解绿色种植技术……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红卫农场,春耕备耕有条不紊。
看全国,农业农村部做好冬春大培训,组织线上线下专题大讲座、专家大连线,启动“小麦促弱转壮夺夏粮丰收培训月行动”“科技壮苗行动”,培训热潮带动春管春耕高潮。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控,一体化监测、一盘棋调度、一张图指挥,力争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科技赋能,粮食丰收更有底气。春耕一线,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新品种、新农艺落地,广袤田畴,平田整地用上北斗导航,打药施肥用上无人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成了种地的好帮手。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为粮食生产注入源源动力。
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大江南北,春耕生产“绿”意更浓。甘肃省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四川省在丘陵山区因地制宜开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推广“粮经”“粮经饲”复合发展模式。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良田里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生产向绿、效益向优,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
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4
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特别是全球分工的深化,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绝对的粮食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没有给国际粮食市场增加负担,而且有效分担了全球粮食供给压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食物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不断拓展国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全世界人民负责。未来,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进一步作出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大食物观的重点还是粮食、基础仍是耕地、出路在于科技。“民非谷不食”,尽管居民食物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粮食仍是居民食物的基础,不仅因为稻谷和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而且人类食用的许多动物性食品也是以谷物为饲料,因此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前提。“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不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创新人造食品,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5
洪涝和干旱都会对农村供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造成影响。洪涝会导致水利工程出现水毁损失,如果灌区排水不畅,还会造成农田受淹;干旱则会直接威胁供水安全。
进入7月份,我国总体呈现南北涝、中部旱的旱涝并存状况。截至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319万亩,有36万人和85万头大牲畜因干旱供水受到影响。其中,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25天。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6省份耕地受旱面积达967万亩,有83万人因干旱供水受到影响。
刘伟平介绍,目前,长江流域大中型灌区水源可得到有效保障,部分灌区末端区域和望天田受旱较重,部分以小型水库或山泉水、溪流水作为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出现缺水,民众供水受到一定影响,一些民众需要拉水送水以保障生活用水。
据气象预测,未来一周长江流域大部将维持高温少雨天气,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旱情可能持续发展。目前,水利部已向相关地区发出通知,要求深入分析旱情对农业生产和民众饮水的影响,提早采取抗旱措施,减轻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刘伟平表示,下一步,水利部门将指导有关省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筹防汛抗旱,科学调度水工程。针对重点旱区逐流域提出调度措施,并提前谋划三峡、丹江口等51座主要水库调度,为抗旱储备水源。组织灌区对苗情、墒情、用水需求等开展专项调研,及时调整供水用水计划,加强工程维修养护和灌溉巡查,全力保障农村供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此外,继续指导受水旱灾害影响的地区全面摸排农村供水和灌溉工程受损状况,摸排了解群众饮水安全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受旱情影响的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延伸管网、开辟新水源、分时供水、拉水送水等措施,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规模化养殖牲畜基本饮水需求。对水毁工程全力组织抢修,尽快恢复农村居民和农业灌溉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