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公文写作 >> 写作指导

浅谈从事公文写作的认识与体会

发布时间:2023-01-15 19:59:29



     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文秘工作的经历,学习借鉴“老机关”的工作经验,就公文起草者如何提高素质能力、公文起草中容易出现的差错以及实践中如何提高公文质量问题,和大家共同研讨、交流公文写作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公文起草者如何提高素质能力

大家知道,公文不仅有明确的主旨,规范的体例,严谨的逻辑,行文的要求,还具有鲜明特色,就是它的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法规性、指导性。公文这些突出特点,要求公文起草者必须具有六个方面的素质能力:一是与时俱进的政治素质,二是全面扎实的文字功底,三是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四是胸怀大局的高远境界,五是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六是求真务实的文风作风。为此,作为公文起草者,必须从六个方面不懈努力。


(一)要善于学习、积累与思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公文起草工作,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必须善于学习、勤于积累、精于思考,并把三者有机统一,努力做到: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一要加强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首先,要重视学习。知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总书记倡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去年,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指出,“好学才能上进。我们党要上进,我们民族要上进,我们国家要上进,我们个人要上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习总书记的话充分说明了当今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公文起草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坚持下去,当作一种追求多下功夫。其次,要勤奋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进学解》中的名句,意为学业要精深造诣,全在于勤奋。韩愈本人就是勤勉好学的饱学之士。他在《进学解》中描述自己平日“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正是他昼夜用功,才成为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写作成功之道,勤学苦练为根本。戏剧界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古以来,凡事有所成者,必然是学有所成。再就是,要善于学习。公文起草者,不仅要重学、勤学,还要善学。所谓“善学”,就是在学习内容、方法途径和实践要求上有创新、有突破、有成效。在内容上要“博”,既要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又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还要注意多学科知识学习,以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思维视野;在方法上要“活”,“世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可为文”,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在要求上要“严”,严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标准。只要坚持不懈,必然大有收获。

二要注重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起草文稿,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情况不明,知识储备不够。才疏学浅,难免捉襟见肘。学界泰斗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美妙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钱钟书的《管锥编》、王元化的《思辨随笔》,无不是旁征博引,左右逢源,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而且想象丰富、出神入化。要达到这样境界,唯有广见博学、日积月累。汉代恒宽说要“厚其基而求其高”、宋代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清代唐甄说“积多则神”,都是这个道理。从事公文起草,必须把积累作为基础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一个人学问厚实了,写起东西来,就能文思泉涌,如风行水上。为此,要重视平时积累,建立自己的知识资料库,学会选择、学会分类、学会取舍、学会运用,只有不断地积累、更新、吸纳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字综合能力。

三要深入思考。“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矣”。公文起草,必须把思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有所思,思有所获。我们学习政策理论、学习业务技能、学习其它知识都应学思并重、深思熟虑,多问为什么,多追根溯源,弄清“来龙去脉”,辨清“前因后果”,只有善于思考、深入思考,才能把握文稿规律、提高写作水平。欧阳修说:“吾平生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盖惟此尤可以属思耳。”写文章关键在于动笔前的“属思”,就是脑海里要勾划出“框架”,如同建造一栋大楼的结构设计图纸。只有深思熟虑打好“腹稿”,谋划设计好建造方案,才能为后续施工创造条件。可以说,写文章与建大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在于能否匠心独运。



(二)要用心揣摸、领会与感悟

公文起草与文学创作不同,它不是个人作品,而是代表组织表达领导的思想和主张,体现领导的风格和特点,反映领导的能力和水平。文稿起草者,必须准确揣摸、领会、感悟领导的意图。把握住了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就把握住了文稿的主旨和基调,就把握住了行文的方向和重点。平时,我们撰写领导讲话、调研报告、工作研究和重要事项决定等文稿,要着力在“三个必须”上动脑筋:

一是必须用心揣摸领导的思想观点。从事公文写作,是代领导机关立言,不能局限自身的角色限制,而要从领导机关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只有站位高,才能看得远,这是文稿写作者的共同体会。事实上,领导不可能对每篇文稿都直接、详细授意,起草者必须抓住重要会议、文件资料和领导在各种场合、不同时期的讲话内容、批(阅)文件及调研成果等进行研究分析,用心揣摸、深刻领会、及时跟进。记得2002年,原第一军医大学雷杰政委到我所在的珠江医院调研后,就加强学科人才建设问题作了专门讲话。事后,我认真揣摸雷政委讲话思想,结合医院学科人才建设现状,针对问题,组织力量,深入分析,探求对策,形成了《加强医院学科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经院常委会讨论后实施。随后,我撰写的《构建学科人才良性循环机制的思考》工作研究,得到军医大领导肯定,并被总后《政治工作通讯》刊发。

二是必须真正领会领导思考问题的角度。文稿起草者,必须心中想全局、眼里有大事,努力与领导思维同频共振,注意站在领导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要围绕文稿主题,对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进行必要的完善,敢于拓展领导的思路,赋予其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为加强基层党校建设,2011年11月,中央党校长会同中央组织部在广西召开了加强县级党校工作座谈会。谭校长回来传达会议精神后,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会议精神和校领导指示,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工负责”的原则,我对《校(院)“十二五”指导市县党校业务工作规划》进行目标、责任分解,提交校(院)委会讨论通过;同时,科学制定调研方案,在池俊胜副校(院)长带领下,把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做好工作同制定办学考评指标体系结合起来,形成的《广东省市县党校办学水平考评指标体系及其实施办法》,在征求市县党校意见时受到普遍欢迎。


三是必须深刻感悟领导的风格特点。大家知道,不同领导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性格特点各异,讲话风格和语言表达也不大相同,有的习惯高屋建瓴,有的习惯细致入微,有的习惯重点突出,有的习惯面面俱到,有的习惯铿锵有力,有的习惯气势恢宏,有的习惯朴实无华,有的习惯文采飞扬,等等,文稿起草者,只有细心感悟,平时多留心、多注意,形成的文稿才能彰显领导的风格,体现领导的水平。这些年,我在给领导写讲话、对上报告和起草发展规划、工作研究等文稿中深刻体会到,只有站在领导角度思考问题,熟悉领导的风格特点,形成的文稿才符合上级精神,体现领导意图。最近,省委办公厅刊发了朱明国同志在共青团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就很有特点,他《以青春浇筑“中国梦”》为题,讲的四个观点是:一、坚定信念,以发展筑牢“中国梦”;二、勇于实践,以实干走好中国道路;三、与时俱进,以创新弘扬中国精神;四、奋发有为,以团结凝聚中国力量。讲话时代性、针对性和鼓动性都很强,符合省领导的风格特点,思想理论水平也很高。



(三)要注重归纳、概括与提炼

一篇好文章必须有观点、有内容、有层次。做到这一点,需要起草者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现状看趋势,归纳、概括、提炼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科学性的观点,使公文主旨更鲜明、目的更明确、层次更清晰。

一要善于观察。对于文稿起草者,观是广泛的察,察是细致的观。观是积累,察是发现;观是学习,察是比较;在观察中理清思路,在比较中升华认识,以增强文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们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成文”,实质就是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木兰辞》大家都很熟悉,最后几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据有心人细心观察,的确是那样,雄兔和雌兔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那跃跳的姿势上。古人写作观察如此认真、细致,值得我们学习。

二要注重调研。文稿起草要重视调研,特别是撰写工作研究、调研报告等,只有深入下去,静下心来,带着问题、收集素材、发现线索,才能找准立足点和结合点。搞好调研,要注重倾听,耳闻八方才能与时俱进,广纳群言才能思路开阔。在倾听领导意见中拓展文稿视野,放远眼光、拔高层次;在倾听各方面见解中发挥集体智慧,“碰”出灵感、“撞”出火花。为指导推动市县党校业务工作,去年池俊胜副校(院)长带领有关同志深入各地,内查外调,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最近,校(院)领导又分头深入各地搞调研、摸情况,分类指导做工作。根据校(院)近几年加大市县党校业务指导工作情况,我撰写的《突出重点,强化指导,着力提升市县党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经验材料报中央党校,4月中旬在《学习时报》上刊载。

三要勤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稿起草实践性很强。公文起草者,除必须掌握公文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勤于实践。写作成功之道,在于勤学苦练。所谓“笔杆子”是练出来的,一点不假。实践证明:公文起草者除了勤奋好学外,关键要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要把每一次文稿起草当成一次考试,珍惜每一次机会,把握每一个环节,归纳好、概括好、提炼好。只有平时沉得住、静下心,关键时刻才能出手快、质量高。



(四)要积极借鉴、消化与创新

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稿出炉,借鉴是坚实的根基,消化是必需的程序,创新是成功的灵魂。

一要善于借鉴。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许多文字工作者,都注意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方法,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借鉴有利于在比较中完善文稿形式,有利于在积累中深化文稿内容,有利于在选择中甄别文稿质量。只有善于借鉴,才能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把握精神实质、挖掘可用素材、提炼独特观点。记得我到刚团政治处时,连一般通知都写不好,只能跟着“老机关”学,临摹别人样本写,诚拜领导为师,学公文格式,学思维方法,学研究思路,学修改文稿,从中获益匪浅。

二要注重消化。消化的过程就是认真研究、仔细琢磨的过程。吃透上级精神,分析现实情况,借鉴别人经验,必须注重消化吸收。这有利于变生搬硬套为融会贯通,有利于变一知半解为胸有成竹,有利于变囫囵吞枣为含英咀华。只有注重消化,才能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文稿在加工提炼中自成一家,在精心打磨下一气呵成。比如,从各部门到校(院)每年都要撰写年度工作总结。写总结不难,但要写好也不易。要写好总结,一项基础性工作,就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了解“他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结合”文章。可以说,消化贯穿于总结起草全过程,从第一步学好“文”(上级文件精神),第二步选好“矿”(收集素材),到第三步淘好“金”(分类、归纳、精选、提炼),再到第四步铸成“型”(突出主题,理清思路,搭好框架,提炼观点,取舍材料,动笔写作),都需要仔细琢磨,去粗取精,消化吸收。

三要勇于创新。创新求变,对公文起草非常重要。有的文章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其实是创新不够,缺乏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东西。可以说,创新求变,是提高文稿可读性的谋篇之基,是提升文稿贴近性的布局之源,是提炼文稿独特性的架构之道。文稿起草者,善于从主题、构思、逻辑、观点到语言表述等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打破老生常谈、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才能使文稿思路在延续传统中实现突破,使文稿语言在不失严肃中再添生气,使文稿形式在把握规律中更加生动,看起来新风盎然,读起来有滋有味。

总之,借鉴、消化、创新作为文稿起草的重要环节,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借鉴为消化提供原料,消化为创新提供动力,而创新又为借鉴提供方向,从而推动文稿起草工作在借鉴中积累,在消化中吸收,在创新中提高。



(五)要重视总结、反思与提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稿起草是一个不断总结、及时反思、完善提高的过程。

一要不断总结,着眼于“全”与“精”。就是全面分析研究,准确把握精髓。总结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可以一稿一总结,也可以一个阶段一总结。梳理问题,要认真细致不能粗疏笼统;分析要透彻明了,不能肤浅含糊;研究要深入扎实,不能浮于表面;结论要准确精当,不能似是而非,真正做到全面总结、抓住核心。

二要及时反思,着眼于“静”与“深”。就是平心静气地回顾思考,专心致志地深入探索。反思是一项灵活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分阶段进行。回顾过去工作,要实事求是,不能回避差距和不足;思考问题原因,要冷静客观,不能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探索改进方法,要切合实际,不能凭空想象,真正做到总结中有思考,思考后有发现,发现后有改进。

三要完善提高,着眼于“好”与“快”。文稿完善修改的过程,就是取长补短、扬优创新、加工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注重质量,也要提高速度。作为文稿起草者,要通过精心总结、静心反思,把握文稿起草特点,探索文稿起草规律,掌握文稿起草本领,力争使文稿起草做到既“好”又“快”。



(六)要富有爱心、耐心与恒心

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深有体会,公文起草是一门“硬功夫”。由于公文种类较多,内容庞杂,要求较高。起草者既要了解各领域的知识,又要深入把握各类公文的特点,要打牢基本功,不花一番大气力不行。同时,公文起草又是一门“静功夫”。起草者要静得下心,定得住神,离得开暖被窝,坐得住冷板凳。公文起草还是一门“苦功夫”。文稿大多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在所难免,休息时间要缩水,讲奉献也成为必然。

要练好这三门功夫,首先,要有爱心。常言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文字工作,将奉献升华为一种自觉,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摆正个人位置,锤炼意志品质,才能甘愿吃苦受累,奉献爱心。其次,要练耐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是形容诗人锤炼字句的耐心。要写好文稿,只有把寂寞转化成一种营养,耐心分析资料,耐心收集火花,耐心谋篇布局,才能在寂寞中创造精品。再就是,要养恒心。“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推开智慧门”。只有将吃苦内化为一种习惯,持之以恒地学习、总结、积累,持之以恒地探索、实践、开拓,持之以恒地谦虚、严谨、细致,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畏难,才能增强工作实力,提高文稿水平。



二、公文起草中容易出现的差错及其原因

5月13日,省委常委、秘书长林木声在全省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工作培训会上讲话中也强调了公文质量问题,并点到有关地级市和省直部门上报的请示、报告、信息等公文存在的诸如没有文种、文种使用不当、公文报送把关不严格、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他要求各地各部门分管领导和办公厅(室)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的确,不论是机关工作多年的“老笔杆”,还是初学写作的年轻同志,文稿起草稍不留心,就容易出现差错。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十不”:


一是标题不醒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标题不全、归纳不准、提炼不够、概括不好,缺乏画龙点睛之效。2004年,我剪贴收集了《人民日报》编发的一组特稿,以中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为总思路,反映八省区的新变化新风貌。宁夏的题目是,《塞上江南风景异》;云南的题目是,《彩云之南正芳菲》;湖北的题目是,《荆楚大地涌春潮》;河南的题目是,《中原儿女励壮志》;黑龙江的题目是,《龙江奋起写新篇》;辽宁的题目是,《辽宁昂首振雄风》;江苏的题目是,《“两个率先”竞一流》;浙江的题目是,《钱江潮涌开新天》。你看每篇文章题目都是那样画龙点睛、生动传神。


二是文题不相符。就是文章题目与内容不完全吻合,甚至相距甚远,观点与内容不相匹配,外延与内涵不相适应。


三是主题不鲜明。常见主题不集中,多个主题;文章多条主线,思维散乱。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公文要求更为严格。不论是对下通知、通报,对上请示、报告,还是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等,均应一文一主题,不能多主题、多主线,否则文章散乱无章。


四是观点不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倡导什么,缺乏明确的立场、观点,思想含糊,模陵两可。读后,不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


五是结构不严谨。文章结构如同楼房的四梁八柱,没有它的强有力支撑,高楼大厦就难以矗立。结构不严,主要表现在思路不清,逻辑混乱,内容主次、轻重不当,整个框架结构不合理。


六是层次不清晰。有的文章“四梁八柱”大结构没有问题,但内部层次不清晰,段落划分不恰当,相互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


七是内容不充实。说明文章观点或论点的事例不恰当、数据不准确、引用不典型,叙述不完整,论述不充分,记述不清晰。


八是表述不恰当。除特定要求外,主要是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问题。


九是体例不规范。常见公文种类混淆、错用,格式不规范,行文不规则,如越级行文,多头主送,擅自行文,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未协商一致就行文,报告与请示不分,非请示公文夹带请示事项,甚至直接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


十是标点不正确。标号与点号不分,复句与分句间标点用法不当,不同句型标点使用混乱。

这些问题,除文稿起草者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文字功底不过关外,还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态度不严谨。文稿起草者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存在随意应付、侥幸过关想法。二是责任不到位。文稿中出现不应有的问题或差错,大多是起草者态度不端正,把关者责任心不强,如修改不严谨、检查不细致等。三是标准不够高。公文起草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如果缺乏“严、准、快、细、实”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可以避免或减少的问题也会出现。


三、实践中如何提高公文质量

古人讲:“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家也许有这样的感受,阅读一篇好文章,百看不厌,令人回味,如同观赏一位外秀内惠的美女,形神兼备,风姿绰约,赏心悦目;反之,不好文章,引不起兴趣,难以读下去。

那么,如何提高公文质量呢?我曾请教过部队一位老领导、也是老“笔杆子”。他从文章题目的选择与确立,到文章结构层次的思考与设计,再到文章观点的精心提炼,材料的取舍运用,语言的生动形象;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胡乔木随身携带记录本;从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标题,到其文章的思想性、逻辑性、可读性,等等。总之,涉及范围之广,所谈道理之明,给我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他的谆谆教导,至今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从前辈的教诲里,从“老文秘”的成功处,从自身的实践中深切感到,写文章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总结、提高的命题。提高公文质量,是机关工作人员应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文质量决定机关的工作水平。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要把领导交赋的任务办明白,不仅要想(思考)明白、讲(汇报)明白,还要写(公文)明白。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六个问题:

一是选题要准,题要醒目。就是要突出文章的风格与特色。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选题问题。文章选题,一种就范围而言,说明文章的论域;另一种就内容而言,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科学抽象和高度概括。党校老师撰写学术文章是如此,行政部门起草文稿也是如此。人们常说,文好题一半。选题准不准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清代画家石涛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毫无疑问,写作是时代的印记。选题要准,就要摸准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要求,使题目准确新颖,引人入胜。2002年,我在珠江医院工作时,以“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地实处”为题,写过一篇反映院党委中心组学用科学理论、谋求跨越发展、指导推动工作的新闻通讯,送华南人民日报社编辑看后,感到选题不错,内容很好,就给编发了。


二是主题要明,正确集中。人们常说,“以文载道”。这里说的“道”,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一篇文章要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而不应“四面出击”。主题如同人的灵魂。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公文写作,总要表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2009年,***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时我结合校(院)开展“好书共读”活动,以“博学明辩 

慎思笃行”为主题,给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写了一篇通讯,反映我校学员读书学习情况,在6月29日头版刊发。


三是立意要高,高在境界。就是平常说的思想性,它是文稿写作成败的关键。一篇好文章,人们会有“高屋建瓴、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等评价,因为它有思想高度,赋予文章以动人心魄的灵魂。而没有思想性的文章,则显得平淡无力。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思想肤浅而低下,即使是真话,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再济之以文采,这样才能感动人、影响人。”文章立意如何,事关文章价值。书画作品创作要突出意境,写作也是这样。2007年暑假我登临庐山,对毛主席的《登庐山》诗中“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美的意境、诗的意蕴便有了更深理解。文章立意要高,一要明意,即完全理解写作的用意和目的;二要顺意,即有顺畅的逻辑思路和主线;三要达意,即有达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述之有理、自圆其说”的结论。2010年,郑盛廷常务副校长对做好保密工作多次作出批示,并亲自签订保密责任状。为此,我以“主官主抓,保密加密”为主题,突出“六抓”(一抓组织领导,落实保密责任;二抓保密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三抓骨干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四抓制度规范,提高管理水平;五抓技术防范,强化保密监控;六抓检查整改,完善保密措施),落实责任,撰写了一篇经验材料,投稿《广东保密》杂志很快刊发。


四是结构要好,理当严谨。写文章一定要讲究结构,讲究谋篇布局。结构布局既是文章的质量要求,又是文章的形式要求。文章的结构首先体现在标题上,分标题的设立,意味着文章大结构的确立,分标题是文章最直观的结构;其次体现在段落上,段落的设立,意味着文章的骨骼与脉络的确立;再次体现在文章的论述、描述、记述层次上。要建立合理、严谨的结构,就要按照文章的内容来设计,或以不同对象分解,或以不同视角划分,或以不同层次区别。我们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可以清晰看到,报告全文共分为十二个部分,按照内容划分,整个报告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严谨,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指导性都很强。


五是观点要清,更要正确。写文章,观点要正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什么是正确观点,毛主席曾经提出了判断文章是“香花”还是“毒草”的六条标准。正确观点,犹如画龙点晴,可以使文章亮起来;而错误的观点,使文章黯然失色。文章主题确定后,要有观点来支撑。观点必须围绕主题,从不同侧面来论述。观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有新意、有见解。公文写作,必须用心提炼思想观点。观点如同骨架,需要有血有肉的东西,所以要加以深入论述。尤其是工作研究、理论文章,论述是否精辟,不在于文字多少,而在于是否到位。论述要深入,一要有权威性,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成果;二要有辩证性,运用哲学思维,具有思辨色彩;三要有对比性,前后左右、横向纵向对比,学会用数字说话;四要有例证性,列举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我们看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时期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围绕这个论点,从历史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等不同侧面,以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论据、有力的论证去说明为什么要改造学习问题。现在读来仍然意味深长,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改进党风、学风和文风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六是语言要美,文字要活。写文章靠什么?一靠思想,二靠语言。正如画家一定要先掌握好线条,音乐家一定要先熟悉音符,写作也一定要先熟练地运用语言。语言作为工具,对作者“犹如骏马对于骑马士”。著名诗人但丁更强调:“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从事文字工作,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语言,即使有再好的思想也无法表达出来。语言要优美、朴实、精炼,如同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好文章,使人听起来有乐感,读起来有情感,想起来有美感,语言一定要生动传神。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典故,如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讲的是锤炼语言、激动人心。贾岛的“鸟缩池塘边,僧敲月下门”,反复在“推”与“敲”字上琢磨。夜深人静,僧侣入寺,用“敲”字更响亮、准确。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得来不易,初为“到”,再改为“过”,后改为“满”,最后定为“绿”。一字数改,改出了形象,改出了色彩,改出了生气。语言要生动,文字是基本功,也是苦功、真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水源头活水来。”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就有了充盈的“源头活水”。


最后,简要谈谈文章修改问题。要写出好文章,不仅要认真做好写前准备、文稿起草工作,还要在反复修改上下功夫。一稿就通过、甚至成为精品的不是没有,但为数很少,多数文章要经过反复琢磨才能成功。常言道:“善作不如善改”。曹雪芹修改《红楼梦》,给我们留下了旷古佳话。他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幼子妖折的艰苦境况下,坚持“批阅十载,增减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血泪,十年辛苦不寻常”。正因为如此,《红楼梦》仍是迄今无人超越的文学高峰。许多文坛大家都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性,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或段删去,毫不可惜。”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可见,一篇好文章是作者精心修改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怕人修改、怕丢面子,实际上是拒绝进步。“百炼钢化绕指柔。文成于改,不是个口号。只有反复修改,认真推敲,仔细斟酌,才能出精品佳作。


文稿初稿形成后,修改应把握四关:

一要把好内容关。重点看主题是否鲜明,结构是否严谨,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简洁,能不能立得住,文题是否相符等,有没有无病呻吟、节外生枝等现象;涉及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公文,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并同现行公文相衔接等,这些要认真、细致的检查修改。


二要把好文字关。主要看表述是否准确,语言是否流畅,文字是否精练。要特别留意括号、引号里内容,引用内容要准确。运用数据、事例、标点符号也不能出差错。文稿送审、呈报或下发前要仔细检查装订、清点页码、印数用章等,精心检查,以防出错。可以说,文成于细,小中见大。古希腊有句谚语叫做“一个马掌毁灭一个国家”,说的是将军所骑战马的马掌质量有问题,在打仗过程中马失前蹄,将军从马上摔下来,不能指挥战争,吃了败仗,致使国家覆亡。这句谚语把一个马掌与一个国家的覆亡联系在一起,充分说明细致的重要性。同样,提高文稿质量,既要重视谋篇布局、主题立意、层次逻辑等大问题,又不能忽视遣词造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小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节决定成败。提高文稿的精细化水,最重要的是增强责任心,不能因为忙或累,或者自己不是最后“关口”,就轻易把差错放过去,要始终做到高度负责,精益求精。


三要把好格式关。一方面文无定法,形式要服从内容;另方面文有规矩,格式必须强调。新修订本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章专门讲公文格式,对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公文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以及汉字、阿拉伯数字如何使用,字型字号的用法和顺序等,作了明确规定。公文形成后,作为公文起草者,要认真检查修改,确保不出纰漏。省委办公厅办文处等处室形成了好传统,文稿起草者修改后,送副处长审改,副处长修改后的稿子送给处长审改,要连同底稿一并附过来,处长修改后送分管厅领导审改时也要连同修改稿一起拿过来,两稿对比,原稿如何说的,你是如何改的,好在哪些地方,不足在哪个环节。这既是强化责任,又是集思广益、出精品佳作的必要程序。


四要把好审核关。无论是上行文,平行文,还是下行文,正式送发前,文稿起草者所在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要认真审查把关。审核重点是: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行文规则是否遵循;文稿从主题、观点、内容到文种、格式、办理是否正确;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内容等是否准确;文字、数量、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是否规范,这些都要仔细审查,严格把关,确保不出差错。


总之,要想文章好,功夫在文外。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文外诗外,讲的是铺开稿纸动笔功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也是一大乐事。作为公文起草者,要想“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关键要结合本职工作,努力做到:联系实际学习,带着问题思考,注重实践总结,加强人文修养,既要有“吃”的是“草”,“掉”的是“发”,“挤”的是“奶”的奉献精神,更要做到勤学、深思、多练、多改,只要笔耕不辍、日积月累,自然水滴石穿、绳锯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