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文材料如何提炼提纲
第一句话:深层次掌握主旨
古代文人弹琴之前,首先要沐浴更衣,焚香清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写材料大抵也如此,受领一份材料,不要急着下笔,首先要搞明白这个材料所涉及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如果不了解,那就要针对性地把法规条文看个明白,找分管同志问个清楚,不求精通,但面上要有一个大致的掌握,便于自己能够较为清晰的勾勒出准备表达什么,确定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当然,还有一个投机的办法,比如写常规性的年度工作总结,可以将去年的总结拿出来研究一下大致内容;但若是临时性活动的总结,那就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进去将活动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了。
第二句话:全方位罗列内容
俗话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兵多将广,排兵布阵才不至于捉襟见肘。写材料也是如此,写之前要极大地占有内容。也曾听到身边一些初学者抱怨:我不是没有内容,脑子里有很多东西,杂七杂八的,就是不知道该选哪一部分。既如此,那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比较“拙”的办法,姑且叫作“信笔涂鸦法”。
举个例子,现在要写一篇单位开展某项教育活动的总结,怎么办?很简单,在本子或电脑上,将脑海里所能想到的关于教育活动前后开展的工作,比如活动前领导怎么强调的、活动前准备工作有哪些、活动是怎么组织的、开展了哪些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流水账式地一一列出来,精不精练、通不通顺先别考虑,直至脑海里空空的,实在列不出内容了。如果有人问,我脑海里没有东西怎么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类初学者还是返回上一句话好好做功课吧。
第三句话:逻辑化编组分类
哲学上讲,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联系,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行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将脑海中的内容全部列出来了,可以说会很繁杂,但要把内容组织到一个统一体中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从属或并列关系之分。如果材料条理不清、主次不分,势必也是让人云里雾里,这就是逻辑关系紊乱,就像一个人说话语无伦次一般。因此,提纲讲究逻辑关系也显得至为重要。这个逻辑该怎么把握?认为可以将貌似高深的逻辑简单看作是生活中的秩序问题,也许会好理解一些。
一篇材料好几段,每一段跟每一段之间到底是什么联系,在全文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这个要搞明白。打个比方,就像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形体特征,常规套路是从头到脚依次描述,或是从脚到头也未尝不可,但终究不可能刚说发型,接着就说鞋子,转而又说手上的戒指,跳跃式地描述。材料中的各大段落布局、每段中内容安排,大抵也是要讲究秩序,不能乱。
至于有人要问那我该到底选择什么秩序呢?因为受体裁、内容、写作者的思路等诸多要素影响,选择什么样的秩序因人而异。还是举上面提到的某项教育活动,常规的秩序可以这么划分,第一部分讲领导重视,怎么组织谋划;第二部分讲准备充分,如何做好教育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三部分讲形式多样,开展了哪些活动,如何开展的;第四部分讲成效明显,单位人员思想上的收获,有没有给工作带来什么推动,教育活动有没有带来一些社会影响,等等。大块的中心确定了,我们再从罗列出的内容里挑素材,一类归一类,填充进去。非常规的秩序,那就天马行空了,有人会从活动的开展始末提炼几个关键词,或是用几个字概括其特点,分门别类展开总结论述,这个就需要对材料整体驾驭能力比较强了。
第四句话:全局性精炼补缺
有了前三步,基本上框架搭得也差不多了,这时候就需要整篇提纲看下来,看看哪些内容漏写了,哪些文字表述还需要提炼一下,有时单段落看可能没什么不妥,但放到全文里上下看,无论是文章结构上的把握,还是语言表述上的斟酌,可能就会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
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集中问一个问题,标题没法弄对仗,该怎么办?标题对仗,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字提炼的过程,一个是考量词汇量,还有一个是考量对文字的敏感度,动对动,名对名,定状补对定状补,上下对称即可。当然,从改文风的角度讲,很多人不主张刻意地搞对仗,凑八股,文字表达清楚到位不罗嗦就行。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公文写作的角度来讲,更关键的还是要看上级领导的行文风格。如果仅仅是个人兴趣想玩玩文字游戏,认为不要心急配不出对仗精妙的提纲,首要的还是要多看书扩充词量,增强语感,外加多揣摩联系,方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