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体育特长生等5类全国性加分项目调整
在教育部2022年9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
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18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了党的18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王辉表示,截至目前,教育部已陆续出台了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等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配套政策,各地结合实际制订改革实施方案并有序组织实施,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十年来,教育部推动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名额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2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第三方评估显示,专项计划得到多方认可,高校满意度为80%、学生为90%、地方为100%。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
全国统一命题省份已达27个
已有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王辉介绍,截至目前,教育部已陆续出台了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推进高职分类考试、改革艺术体育考试招生等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区、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前三批14个省份(第一批为上海、浙江;第二批为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三批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第四批7省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8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
王辉表示,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并有序组织实施,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与此同时,通过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不断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进一步强化了高考的育人功能与积极导向作用。加强教考衔接,提高命题质量,注重夯实基础,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目前已达到27个。
“各方面普遍对新高考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特别是学生对自主选课选考等改革举措认同度较高。中学和高校普遍认为这一轮改革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王辉说。
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王辉表示,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
王辉介绍,2015年、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
王辉强调,党的18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全面从严治考,全面从严治招。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高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提出并实施“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禁令。持续强化信息公开,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建立部、省、高校和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配合公安部等部门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三年来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
王辉介绍了强基计划启动以来取得的相关成效。
王辉表示,教育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决策部署。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由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推进“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探索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化、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三年来,强基计划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有关高校普遍反映,通过强基计划确实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实现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孙海波介绍了党的18大以来高考内容改革进展及成效的有关情况。
孙海波表示,十年来,高考命题不断完善考试内容,创新考查形式,丰富评价手段,强化保障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实现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
此外,在推动改革同时,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完善命题工作体制机制,从三方面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全方位保障:一是加强质量标准建设;二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三是加强国家题库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高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回应师生关切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提升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水平,奏出人才辈出的‘交响乐’,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孙海波说。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教考招有效衔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晓勇表示,到2022年秋季学期,全国各省(区、市)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均实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
李晓勇指出,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部围绕强化条件保障、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教考招有效衔接等改革重点任务,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着力促进普通高中和高校人才培养衔接。
李晓勇介绍,国家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强了课程选择性,促进了教考有效衔接。2018年以来,教育部面向全国连续举办了18期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班,采取线下线上培训相结合,累计培训校长和教师达47万人次,同时部署各地组织开展了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校长课程实施领导力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020年,在全国遴选建立了33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99所示范校,各示范区校面向全国开展了150多次网络公开教研活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
李晓勇表示,教育部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对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李晓勇介绍,目前,29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均已建成省级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有力保障了评价实施的规范性和便捷性。规范学业水平考试,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统一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选择性考试时间普遍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后进行,防止出现考试次数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加重学生负担等问题。李晓勇指出,为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各地普遍制订出台了选课走班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有序实施的原则,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了规范有序、科学有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各地指导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并通过学科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方式,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在选科选考、报考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要求全面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将评价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发生格局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就18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进行了点评。钟秉林表示,党的18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学生成长、为国选才、社会公平”三个目标,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推动教育领域产生了格局意义上的变化。钟秉林认为,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选拔各级各类人才;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好地保障了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考试招生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化和落地过程中,要继续坚定改革方向,使改革更加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更加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盼。” 钟秉林说。
深化高考综合改革下一步教育部将会这样做……
“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目前,高考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今天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上,王辉就下一步高考综合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进行回应。
王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不断推动这项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是要坚定改革方向,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改革。坚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系统总结改革经验和成功做法,及时跟踪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改革措施,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是要加强改革协同,进一步推进配套改革和基础条件建设。指导有关省份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强化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考试机构的专业能力,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
三是要严格规范管理,进一步健全考试招生公平保障机制。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完善考试招生管理制度,全面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切实维护招考公平公正。
四是要注重科学选才,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方式。认真总结强基计划等经验做法,遵循特殊人才选拔规律,研究完善相关考试招生办法,进一步畅通拔尖创新人才发展通道。
艺考未来有什么变化
一、统考进一步加强
随着艺考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大,一些非专业类艺术院校,也在这两年中取消了校考,转为了统考录取,甚至部分专业类院校也有相应录取方式上的调整。
对于艺考生而言,无论是想通过统考录取的方式进入自己的目标院校,还是想通过校考进入艺术类的优质院校,统考的重要性都变得不言而喻。
二、线上初试成为主流
从2022年开始,几乎所有举办校考的艺术类院校,都没有完全开展线下考试,而是将线上考试放在初试环节,甚至部分院校的整个校考环节都放在了线上环节。
对于2023届艺考生而言,线上考试已成为主流,这就要求艺考生在日常的集训要求中,将上镜考试放到重要的位置,在平时就需要熟悉线上考试的流程及步骤,进行线上考试模拟训练,提前适应线上考试。
三、专业能力要求提高
对于2023届艺考生来说,距离统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其实预留的准备时间已经不算多了。
但是统考的专业合格线和各大院校的初试环节,对于专业能力的考核细分要求越来越清晰,所以增强专业课学习才是王道,不仅需要艺考生在集训期间努力学习,在日常也要有意识进行相应的积累。
四、文化课分数逐年上升
艺考并不是差生聚集地,不应该被视为低分考大学的捷径,尽管选择艺考的同学们在报考艺术院校时侧重专业能力的考察,但是在艺考改革后文化课的分数要求纵观来说,也是在逐步提升,更有不少艺术类院校在招生简章中提高了文化课的最低要求。
今后艺考生中文化课分数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如果艺考生还以为自己文化课不好,想要通过艺考就能上大学,也会变得越来越难。
五、合理规划成为共识
如果让孩子参加艺考,千万不能抱着随便的心态进行相关考试,一定要以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好升学规划,合理进行目标设定。艺考生升学规划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美术生以9大美院为首的终极目标院校,音乐生以11大音乐学院为首的终极目标院校,它们的报考难度非常大,适合冲一冲。
第二层次:以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为主的专业艺术类院校,它们在整个艺考院校金字塔中处于中坚地位。
第三层次:通过取得较高的统考分,报考难度相对较低的专业院校或其他综合类院校,确保最后有一所本科院校可以就读。
2022可以加分投档的考生类型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 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此外,符合以下情况的考生可在统考成绩总分基础上加 10 分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1)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侨眷和台湾省籍(含台湾 户籍)考生。
同时,《规定》中标明,少数民族考生可在统考成绩总分基础上加 5 分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22022加分投档规则
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加分规定不累加计算。简单来说,就是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 20 分。
规定中强调,符合以上加分规定的考生,须经过本人申报,省、省辖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及有关部门审核并逐级公示后方予认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还须按有关规定 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 计入投档成绩并使用。